大马素食名厨陈淑娴 | 出版食谱传达素精髓

陈淑娴老师是本地素食烹饪界的资深达人,出版过4本素食谱,教过无数素食班。茹素30年来,她孜孜不倦钻研素食烹饪,务求把素菜做得如同荤食一样多元和丰富。既不放弃美食享受,又能兼顾健康,是她多年来努力的目标。

陈淑娴老师活跃于素食界,曾经在姑苏行厨师培训班教授十多年,并在八打灵观音亭担任烹饪导师,还不时受邀到杂志和电视媒体呈现素食烹饪。素食一直是她的生活主轴。

接受《美味风采》专访时,提起茹素的渊源,陈老师说,“主要还是因为身体健康关系”。原来,以前她有扁桃腺肿大的问题,经常因为扁桃腺发炎而去就医。

“医生建议切除扁桃腺,但是我担心会有后遗症。听朋友说,吃素也许可以减轻发炎症状,于是我开始多吃蔬菜水果,感觉很不错。渐渐地,扁桃腺的问题减轻,连皮肤的痘痘也少了!”于是她决定从荤食转去素食。

茹素之前,陈老师和很多人一样喜欢大鱼大肉,尤其爱到处旅行享受各地美食。“茹素初期会感到不适应。我也是普通人,有一般人的食欲,可是却不能再随意地吃东西。不久我想到,不如自己钻研,把荤食改成素食,那就可以继续享受好菜了!”

烹饪对陈老师来说并不是问题。她来自大厨之家,外公在日治时代曾经开过酒楼,她母亲从小就在后厨房帮忙,练就好厨艺。

自小生长在霹雳州务边的陈老师说,“我从小就喜欢看妈妈做饭,以前家里没有煤气,煮饭时要烧柴火,我就拿个小凳子站上去,在炉火旁边看妈妈怎样煮饭。长大后自然很爱下厨,成为了我的兴趣。”

不管烹饪荤食还是素食,都需要一股热情,才能做出好菜。陈老师说,“我会站在从荤食转去素食的人的立场来设想。我是过来人,很明白起初不吃荤食真的蛮难受。偶尔也想吃回童年时的传统滋味,但那些大都是荤食。于是我写食谱、研究新菜式。结果证实,只要有心去做,素食一样能够做得很好味!”

从荤食转素食烹饪,很多食材和调味都不一样,需要不少时间尝试,才能成功转型。陈老师笑说,“人家说‘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’,烹饪也一样。我用了很多时间和精神去做,才做出合适的味道。“不久,陈老师就在家里开班教素食,从家庭主妇成为素食老师。

1990年代左右,陈老师开始在佛堂里开设烹饪班,“佛堂的人员得知我有钻研烹饪,鼓励我尝试教导。”

就这样,陈老师的名声渐渐传开,接着有媒体如《美味风采》邀请她去分享食谱。后来雪隆姑苏行的烹饪学校邀请她教导素食班,教出了无数的学生,逐步成为了素食界的有名烹饪老师,并且陆续出版了4本素食食谱。

连续28年参与公益活动

除了教课,陈老师不忘做公益,经常为佛堂的慈善活动包办烹饪工作,“我做过很多大型的活动,例如每年的捐血运动,和义工们一天煮出千多包的椰浆饭,连续做了28年!”她也主持过义卖素海南鸡饭,“试过3个小时卖出1千包!”
她笑说,“不管是什么料理、义工是什么人、要煮多少食物,只要跟着我给予的分量和方法,就能做出无偏差的味道。”这些大型烹饪活动展现了她的烹饪功力。指挥数十位义工,做出千人饭食,且能够保持一致地美味。这必得要数十年的烹饪经验和能力才能做得到。

现年73岁的陈老师掌握素食厨艺多年,获得了很大的成就。可是她说,“我老了,现在要慢下来,减少大型的烹饪活动,专注为合适的单位写食谱。”

事实上陈老师没有停止过进步和钻研素食。她说,“身为烹饪老师,很多人都在看我们的食谱,因此本身要不断进用功才行。以前经常会出国,考察其他人的美食和烹饪方式,这样才能进步。”

她说,必须要不停努力和尽力创新,才能保持做出美味好吃的菜肴。“与时并进很重要,例如我不但烹煮中式菜肴,还研究素炸粉,做出素汉堡,迎合现代人的口味。”

陈老师希望以自己的榜样鼓励更多人吃素,维持健康。“不断改变和多元化,才能让素食跟上其他料理的步伐,够鼓励更多人吃素。”

“希望我们能把素食文化传承下去,不要失传,同时也希望籍着我的食谱,把素食的做法的精髓传给更多人,让大家的饮食兼顾健康和美味。“

撰文:晓菁 | 照片:由受访者提供

You May Also Like